实验继续,唐梨又忙了一天,看着实验室桌子上摆放的各种五颜六色的激活液,唐梨都有些脱敏了。
就在唐梨准备开始总结有哪些被激活,哪些没有被激活的时候,系统就突然开口:
{根据统计,被电击激活的药材有雪莲花,藏红花,何首乌,灵芝,冬虫夏草,菊花,穿心莲......,根据药材统计,被激活的药材特性:细胞壁结构:薄质化、低纤维,易释放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形态:水溶性或弱脂溶性,易被电流激发,生长环境:高海拔、高湿度或腐生环境,适应性弱但活性强,综合以上特性可得出核心规律:电击激活适用于 “薄壁细胞为主、低纤维、水溶性 / 弱脂溶性活性成分” 的药材。
此类药材无需复杂的预处理(如酶解、高温提取),仅需根据形态调整电流强度(12-25mA)与通电时间(20-40 秒),即可高效激活,且活性成分保留率超 85%。}
唐梨闻言却笑了:“系统,你漏了一点。这些药材都属于寒性药材。从中医角度而言,”
说着,她拿起笔,在 “核心规律” 下方补充了一行字:“中医药性:多为寒性、凉性,少数为性平(偏凉),无热性药材。” 随后,她翻开中医药材典籍,对着系统进一步解释:“你看,雪莲花虽在现代认知里生长于高寒区,可中医里它性温,但仔细看其功效 —— 能祛寒除湿却不燥烈,本质是‘温而不热,补而兼清’,更偏向‘平性偏凉’;藏红花性平,可它能凉血解毒,核心功效带‘清’,实则暗藏凉性;至于灵芝、冬虫夏草,看似性平,却能清虚火、益阴津,本质也是‘平中偏凉’。”
她顿了顿,指着桌上的菊花、穿心莲激活液,语气更笃定:“再看这些明确的寒性药材 —— 菊花性微寒,穿心莲性寒,冬虫夏草虽性平却主补肺阴,藏红花能凉血,何首乌制后性微温但生品性寒,雪莲花温而不燥。你统计的所有可电击激活药材,没有一味是热性或温燥性的,这其实是另一个关键适配点。”
系统沉默片刻,似乎在调取数据验证。唐梨则继续梳理:“从中医角度看,寒性药材多‘清润、通利’,对应的正是现代科学观察到的‘薄壁细胞、低纤维’—— 寒性药材无需靠厚纤维或温燥成分抵御外界环境,细胞结构更疏松,活性成分也多为‘水溶性、弱脂溶性’的清润物质,比如菊花的黄酮、穿心莲的内酯,这些成分本身就带‘凉润’特性,与电击的‘温和激发’特性相契合。”
“反观那些无法被电击激活的药材,比如黄芪性微温、丹参性微寒却偏燥、白术性温,要么是温性,要么是寒性却带燥性,细胞结构多‘纤维粗密、细胞壁厚’,活性成分也多为‘脂溶性强、结构紧密’的温燥物质,比如黄芪的黄芪甲苷、白术的挥发油,这些成分本身带‘固敛、厚重’特性,电击的温和电流根本无法突破其结构,自然难以激活。”
唐梨拿起实验记录本,将中医寒性与现代特性结合,重新完善核心规律:“所以,电击激活的完整适配规律应该是 —— 药材需同时满足‘中医药性为寒性、凉性或性平偏凉’‘现代特性为薄壁细胞、低纤维、水溶性 / 弱脂溶性活性成分’。前者决定了药材的‘内在属性适配’,后者决定了‘外在结构适配’,两者缺一不可。”
她看着桌上五颜六色的激活液,进一步补充:“这个发现很重要。以后筛选可电击激活的药材,先看中医药性,再看结构成分,能大大提高效率。比如后续要测试的金银花(性寒)、麦冬(性微寒),按这个规律,大概率能被电击激活;而生姜(性温)、肉桂(性大热),直接就能排除,不用浪费时间做实验。”
系统这时终于回应:{经数据验证,可电击激活药材中医寒性占比 100%,无法激活药材热性 / 温燥性占比 82%,符合宿主补充的规律。}
唐梨笑了笑,将完善后的规律工工整整写在实验记录本上:“这就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的相通之处 —— 一个看‘药性本质’,一个看‘结构表象’,结合起来才能把规律找全。”
效果之后,唐梨又笑不出来了,因为她现在是找到了规律,可人参怎么激活她还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反而,证实了人参无法被电击激活。
坏消息是,她要从头开始,找人参的激活方法。
好消息是,她找到了人参的激活方法,之后就有可能找到无数药材激活的方法。
但她为此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唐梨将实验记录本合上,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摩挲,刚才完善规律时的兴奋劲儿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焦虑。桌上的激活液依旧泛着五颜六色的光,可她的目光却牢牢锁在角落里那瓶透明的人参原液上 —— 这瓶原液像个顽固的谜题,明明和其他可激活药材一样珍贵,却偏偏卡在了 “电击激活” 的门外,更让她无奈的是,现在规律越清晰,就越能确定人参不属于 “寒性、薄壁细胞” 的范畴,电击这条路,彻底走不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书穿76年成了被送回的胖假千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书穿76年成了被送回的胖假千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