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6
我看见刘哲的母亲出现在吊脚楼一个窗户边
我在解放碑附近的临江门公交车站落下脚下了车。首先声明我不是重庆人,我是巫陵人。我只是重庆城的一个匆匆过客。解放碑在渝中区半岛中央地带,就好比口腔中人的舌头的前端部分。我对渝中区解放碑附近的街道并不熟悉和了解。渝中区是一个半岛,是被长江和嘉陵江包围起来的一个区域。在1984年,当然咯,解放碑这个区域就是重庆的象征,就是重庆最着名的商业中心,文化中心 时尚地带。
作为创作《乌江绝恋》这部元小说的我,我再一次提醒读者,此时此刻我以一个创作者,也就是作家的身份,也就是用一个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在跟读者讲述《乌江绝恋》的故事,以及《乌江绝恋》故事的诞生过程。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读者,我是担心读者会被我故意设置打造的时间迷宫搞晕了头,一会1984年,一会1971年,一会2023年,一会用第一人称叙事 一会用第二人称叙事,一会用第三人称叙事,让阅读者,也就是让读者走进了时间的迷雾里。时间迷宫,一团乱麻,或者一团乱七八糟的的数据线构成的怎么解也解不开的线圈圈。(说到数据线,也就是这个线圈圈,我又给读者多添加了迷惑了,数据线,有耳机线,充电线等,这都是智能手机时代的产物,是当下我们正所处的现代5G时代的产物,是我们现在经常的口头禅,呵呵,我让读者在时间轮盘上转到2023年了)。我正在给读者讲述我从两路口坐公交车,本来打算去朝天门码头,后来又改为临时在解放碑下车的时间,时间,时间,准确来说是1984年。
我对重庆解放碑一带并不熟悉。在临江门下了公交车之后,我一边走一边寻找合适我可以落脚的旅店。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七拐八拐,下坡下坎,不知不觉走到了一片吊脚楼地带来了。我走到一个悬崖峭壁上的吊脚楼家庭旅店来了。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允许有条件的城市家庭或者居民开家庭旅馆了。我走进的这个渝中半岛嘉陵江边悬崖峭壁上的吊脚楼家庭旅馆,它正好面临嘉陵江陡坡上,离热闹繁华的解放碑并不是太远,因为我是私人理由回巫陵老家看望父母亲路过重庆的,并不是出公差,我为了节省费用,只想找最便宜的旅店住宿一两晚上。解放碑附近临江门一带的私人家庭旅馆正好符合我的要求,十几元一晚上。这个嘉陵江边吊脚楼的家庭旅馆,我走进去,感觉楼板在摇晃,还鸡噶鸡噶发出声音。住旅馆的客人都和我一样是路过重庆的旅客。这里离朝天门码头不是很远,又离重庆最着名的解放碑很近。既可以方便一早一晚赶到朝天门码头坐长航船离开重庆,又可以抽点闲暇到解放碑去打眼望。打眼望或者说打望,打望重庆美女。打望是重庆土话,或者方言,意思是看,偷看,或者大胆的看,更有甚者放肆的看的意思。重庆是着名的美女之城,重庆解放碑正是重庆美女出入最多的地点。外地来重庆的人,到重庆解放碑看重庆美女,打望重庆美女,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然就是白来重庆一趟了。我坐的公交车的终点站是朝天门码头。原来,临江门,解放碑和朝天门离得如此之近啊。既来之则安之,我决定先在临江门附近找个旅店住下来,明天一早起来再走去解放碑新华书店百货大楼转一转,打打眼望,看看重庆美女也不错啊。
我走进这家吊脚楼小家庭旅馆,花了15元人民币,要了一个床位,这个房间共有八个铺位,上下铺,是散客房间,住店的旅客都是互不相识的,房间有个吊扇,(八十年代初空调还不普及),洗澡间和厕所在旅店楼下最底层 是整个旅店住客通用的,我把贵重的行李寄存在旅店柜台处。现在还不是睡觉的时间,我又没有吃晚饭,于是我就走出旅店,我在旅店附近看见一个小馆子,我肚子饿得呱呱叫了,我要吃晚餐了。
这个小馆子与其说是小馆子,还不如说是小摊子,其实是一个路边角落旮旯摆上一两张桌子,几根木头长板凳,两口大锑锅,一个大锑锅里面是白稀饭,一个大锑锅里面是青菜稀饭,旁边有个破桌子,台面上摆着一大簸箕凉面,还有几样萝卜小咸菜,榨菜,油炸花生米之类的食物。重庆夏季炎热,凉面稀饭小咸菜是很受过路旅客欢迎的。我走到这个小摊子面前,小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我要了一碗青菜稀饭,一大碗凉面。桌子上的小咸菜,随便吃,不算钱。摊子桌面上随便摆放着几碟小凉菜,有绿色的泡豇豆,有红色的泡萝卜,还有白色的泡白菜等
我一边喝着没有几粒米的清汤寡水的稀饭,(1984年重庆人买米是要粮票的),一边吃着爽口麻辣的重庆凉面。突然,吊脚楼错杂混乱的街道深处,我耳朵突然传来一个女人唱戏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一个女人唱在川剧的唱腔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直冲,时而婉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乌江绝恋请大家收藏:(m.20xs.org)乌江绝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