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品读

文笔生辉

首页 >> 旧五代史品读 >> 旧五代史品读全文阅读(目录)
大家在看贞观小闲王 抗战:开局召唤一个德械师 三国:一拳万斤力你管他叫文官? 大唐:我就制个盐,竟被封国公 大唐第一亲王! 大唐秦公子 隋唐:开局卖身萧皇后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大明:狱中推算国数,老朱崩溃了 三国:开局攻略何皇后,大秦复辟 
旧五代史品读 文笔生辉 - 旧五代史品读全文阅读 - 旧五代史品读txt下载 - 旧五代史品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9章 明宗李嗣源(九)

上一章书 页下一页阅读记录

第9章 明宗李嗣源(九)

公元926年,后唐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日,这一天,李嗣源从兴圣宫启程,前往西宫。此时的宫中,氛围凝重而肃穆,文武百官皆身着白色的丧服,各站其位,神情庄重。李嗣源也身着最重的丧服——斩衰,亲自护送着灵柩前行。沿途之上,祭奠之礼设置得井井有条,他哭得十分悲痛,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哀伤都倾泻而出。待灵柩安放妥当,李嗣源便在灵柩前即位,成为了新的帝王,史称李嗣源。

百官们见状,随即换上吉服,按照班次整齐地站立两旁。李嗣源也换上了衮冕,接受了册封仪式。仪式完毕后,百官纷纷向李嗣源道贺,祝贺他登基为帝,开启新的篇章。

丁未日,群臣再次穿着白色丧服前往西宫吊唁,表达对先帝的哀思。李嗣源在此时也开始了对朝廷人事的调整。他任命枢密使安重诲为检校司空,守左领军大将军,并继续担任枢密使,以保持朝廷的稳定和枢密院的正常运作。

宰相豆卢革等人深知国家大事不可一日无君,多次上表请求李嗣源开始处理政务。李嗣源深知责任重大,也明白自己不能继续沉浸在悲痛之中,于是答应了豆卢革等人的请求。他随即派遣使者前往各地以及淮南报丧,告知天下人先帝已逝,新帝即位的消息。

辛亥日,李嗣源正式在中兴殿开始处理政务。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肃穆而坚定,仿佛要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治理国家之中。壬子日,西南面副招讨使、工部尚书任圜率领步兵和骑兵二万六千人入宫觐见。这支军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为李嗣源提供了有力的军事支持。

甲寅日,李嗣源在文明殿接受朝见。他庄严地宣布,将同光四年改为天成元年,并大赦天下,以示新朝的恩泽和宽容。这一举措赢得了百官和百姓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在治理国家方面,李嗣源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果断决策。他规定后宫的职员只保留一百人,内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其余的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去处。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宫廷的开支,也体现了李嗣源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李嗣源还对各部门的职务进行了梳理和调整。对于那些有名无实的职务,他都予以撤销,以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此外,他还分派各军到京城附近就地取食,以减少运输粮食的劳苦和费用。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在税收方面,李嗣源也进行了改革。他规定秋夏两季的税收原来每斗粮食都要先扣除一升作为损耗,现在只交正数,不再扣除损耗。这一举措减轻了百姓的税收负担,也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他还规定天下的节度使、防御使在正旦、冬至、端午和他生日这四个节日里可以适量地进献礼物以表达心意,但必须从州府的经费中开支,不得向百姓摊派。刺史即使在这四个节日里也不需要进贡。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李嗣源对节度使、防御使的尊重和关怀,也保护了百姓的利益和权益。

对于各州的杂税,李嗣源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他要求各地确定应该征税的物品名称和种类,不得为难商旅。这一举措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也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租庸司原先与人交换的钱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李嗣源下令要全部收缴入库,以杜绝幸运之门和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一举措赢得了百官和百姓的广泛赞誉和支持,也提高了朝廷的威信和公信力。

乙卯日,渤海国王大諲譔派遣使者前来朝贡。这一举措体现了渤海国对后唐新朝的认可和尊重,也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这个月里,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张宪因失职被赐死。这一举措体现了李嗣源对官员失职行为的严厉惩罚和警示作用。

转眼间到了五月丙辰日(初一),这一天是新的一个月的开始。李嗣源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上朝处理政务,而是前往西宫继续吊唁先帝。他深知自己虽然已经成为了新的帝王,但先帝的恩泽和教诲却永远铭记在心。

在朝廷人事方面,李嗣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他晋升宰相豆卢革为左仆射,韦说为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监修国史,并继续担任平章事。同时,他还加授兖州节度使、检校太傅朱守殷为同平章事,充任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沧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安元信也加授同平章事,并移镇徐州;邠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毛璋同样加授同平章事。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李嗣源对朝廷重臣的尊重和赏识,也加强了朝廷的力量和稳定性。

此外,李嗣源还任命太子宾客郑珏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部尚书任圜为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这些新任命的官员都是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之士,他们将为后唐新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旧五代史品读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旧五代史品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