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钓鱼,老老实实陪着回着阿宝的一百万个为什么。
还好运气不错,没有空军也没有浪费。目测十点多的时候,打完收工!一条一两的大鲫鱼,一条两斤的小黑鱼,还有两条不到两斤的草鱼。
丰收,回家!
刚跨进四合院大门,就瞧见崔大爷往外走。“信文这是钓鱼去呀?人好点没有!”
林信文点了点头,回道“好了,早晨您没出门呀?”
“刚回,想去瞧你咋样了!下午有个轻省的活计,给人搬个家。前天说好跟刘大黑一块儿的,下午他家有事去不了。”
“成。”“下午我喊你一声,到时去他家拉多个板车!”
“好,谢您了,崔大爷!”
“没事。”
林信文跟着阿宝回家,一到家跟阿宝一人一碗水喝下去。提着桶,再拿把刀就往中院去!
“哟,信文呀,早晨出去钓的?”
“一大妈!”
到中院遇到院里中院一大妈跟对方贾家嫂子聊着天。
“瞧着有四条呢,挺厉害呀!”
“早晨没事,运气好!”
应付着聊了几句,院里十几二十户,三个大爷帮着街道解决一些邻里纠纷,前中后院各一个。
前院三大爷是个小学老师,老六的数学老师。听老六说还是教务组长!中院一大爷跟后院二大爷都是轧钢厂的师傅,听说是好几级的工人。院里三个大爷的待遇都挺不错的,一大爷就两公婆没孩子。二大爷家三儿子,他家老二老三年纪跟老三老五差不多。前院三大爷阎老师家四个孩子,年纪也跟林信文家里差不多。老大比林信文大一岁!
这院里十几户人家,人口小一百人。就几户人家家里人口简单,门房的崔大爷,前院阎老师那邻居两口子带个娃,中院五户人家。正房何雨柱跟妹妹两口人,一大爷两口子,一大爷对门贾家嫂子他们家现在也才三大一小四口人。后院,左边许家一家三口,后罩房聋老太太一个孤寡老人。剩下的,家家户户都是几个大人几个小孩的。
院里这些家庭人口简单的还好,都是两间屋五六十平。一家人住着不宽敞也不压抑。
像林信文家也还好,是四几年入住,后边直接找街道买断,属于个人房产。这院里大多数都是属于轧钢厂的工人,都是工厂找街道要房子,然后住户向街道租的房,虽然一间房每个月也就几块钱的租金。
刮鳞开肚去鳃,十几分钟林信文就把几条鱼给收拾干净了。放在桶里,提桶回家。
让阿宝乖乖在家里待着,往桶里拿了一条收拾好的草鱼就往门房崔大爷家里去。
“大爷,早晨钓了好几条,这条你炖着吃。”
崔大爷在家里坐小凳子上,拿着柴刀在削竹片。农村人闲时都会在家自己做扫把簸箕竹筐一些用品,崔大爷也会这门手艺。出去给人送货搬家的,去城外总会砍一些竹子回来自己做一些去卖。
“行,不跟你客气,这够我吃两顿了。”崔大爷笑着说道。放下手里的工具,接了过去。
“您忙,我回去做饭了。”
“诶,好。”
回到家里,先收拾那条乌鱼。拿刀切开两掰肉,然后鱼头鱼骨切段放碗里。再把两片鱼肉的肋骨片出来,再一刀浅一刀断地把这两片鱼肉切了,薄薄的。避免小孩子吃鱼卡到喉咙,虽然乌鱼背上的肉没有骨头。习惯使然而已!
再把鲫鱼直接切成两片,鲫鱼不大。留着大点的几兄弟吃,乌鱼肉给几个小的。
草鱼就先留着,晚上再吃,倒点粗盐抹在鱼身上,这天气冷,也不怕放坏了。在北方,多余的食材都会晒一下腊鱼腊肉熏鱼这些,但是前世思想作祟,有新鲜的不吃?吃冷冻的腌制的?
不过这思想得慢慢去换,毕竟年代跟环境决定哪种生存方式。
收拾好放一边,这些鱼就中午炖白菜,鱼肉煮白菜让白菜占上鱼的味道,白菜跟汤汁都会比较好吃。
忙完差不多的时候,倒点玉米面加点水在那里搅拌。外边各家的孩子就放学了,沉静的院子开始喧嚣起来了。
“大哥。哇,早上钓到鱼啦!”老五进门就笑着问道。
“哇,大哥好厉害。钓了几条,两条?三条?”
“三条大的,送了一条给了崔大爷。”
后面几个接连进来了,又是一顿嘻嘻哈哈的笑语声!“信武,你们几个去粮站把粮背回来。老六,你拿个油瓶一块去,先把细粮背回来。”“还有玉米面也背一些回来!”杨清回屋拿了粮本跟一叠粮票出来,再拿了两张五块的跟一张一块钱的递给了老三。
“今天忘记了,本来早上我去背回来就行。”现在买口粮得去粮店,家里的粮本跟街道发的粮票,面票油钱这些。从发行票据开始,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都需要用到票证。
刚开始的米面油煤,酱油芝麻酱,理发洗澡甚至郊外公社来城里拉粪去肥田都需要票。
因为物资紧张适应配给,直到八十年代各种生活物资生产足够了才取消票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之大时代之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之大时代之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