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1891年5月。
海上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如同巨大的、半透明的纱幔,笼罩着整个旅顺口。湿冷的空气中弥漫着咸腥的海水味和煤炭燃烧后特有的硫磺气息。东澳内,水面呈现出一种铅灰色的凝重,倒映着岸边山峦上刚刚泛起的、稀疏的绿意。一声悠长而沉闷的汽笛划破了宁静,那是“海晏”号练习舰在引导后续舰队入港。
李鸿章站在“海晏”号的舰桥上,一身仙鹤补子的朝服,外罩一件玄色贡缎披风,以抵御海上的风寒。他年近七旬,面容清癯,皱纹如刀刻般深邃,但那双微眯着的眼睛,却锐利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他身后,簇拥着直隶按察使周馥、天津海关道刘汝翼、水陆营务处总办张冀,以及那位身材高大、留着两撇翘胡子的德国顾问汉纳根。周馥神色恭谨,不时低声向李鸿章介绍着什么;刘汝翼则更关注港口的设施与船舶的调度,心中或许已在盘算此次巡阅的靡费;张冀则是一脸干练,目光炯炯,确保着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这次,李鸿章是奉朝廷之命,第二次检阅北洋水师。上一次,他是陪同醇亲王前来检阅。
“傅相请看,”周馥趋前一步,伸手指点着前方那巨大的石质船坞,“东澳船坞已然全面竣工,其规模之宏,工料之实,足可容纳‘定’、‘镇’二舰同时入内大修,纵览远东,无出其右者。”
李鸿章微微颔首,花白的须发在晨风中轻颤,却没有立即说话。他的目光越过船坞高大的门架,投向那些扼守着海湾咽喉的炮台——黄金山炮台、馒头山炮台,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沉默地踞守在险要之处,粗重的克虏伯炮管从坚固的掩体后伸出,带着死亡的威严,指向迷雾深锁的远海。
汉纳根注意到了这位北洋大臣的视线,他用带着浓重巴伐利亚口音的官话,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中堂大人,这些炮台,完全按照德意志帝国最前沿的防御理念设计,每一座炮位都经过精密计算,可以形成完美的交叉火力网。理论上,没有任何一艘敌舰能够穿越这片火网而幸存。”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日耳曼工程师对自身技术的绝对自信。
汉纳根(Constantin A.S. von Haneken),于1854年12月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普鲁士军官家庭。陆军上尉,中国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长婿。1879年由德国军队退伍,由中国驻柏林公使馆聘请来华,在天津任军事教官兼充李鸿章副官,并负责设计和建造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炮台。
李鸿章只是从鼻子里轻轻“嗯”了一声,不置可否。他经历的世事太多了,深知再坚固的堡垒,也未必能抵挡人心的涣散与国势的衰微。
舰队在旅顺稍作停留,检阅了炮台、水雷营和鱼雷厂之后,便拔锚起航,驶向此次巡阅的核心区域——大连湾。
当舰队驶出旅顺口,进入开阔海域时,景象为之一变。五月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蔚蓝的海面上,泛起万点金光。海风猎猎,吹动着李鸿章披风的下摆,也吹动了桅杆上巨大的龙旗。以“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吨级的铁甲巨舰为核心,二十余艘大小舰艇,包括“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巡洋舰,以及“福龙”等鱼雷艇,在辽阔的海面上展开,组成一个庞大的单纵队。钢铁的舰体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烟囱里喷出的浓烟如同一条条黑色的巨龙,在天际蜿蜒。
“列阵!双纵队前进!”命令通过旗语和灯号,迅速传遍整个舰队。
各舰汽笛此起彼伏地长鸣,回应着旗舰的指令。铁锚绞盘发出沉重而富有节奏的“咔哒咔哒”的金属撞击声,粗大的锚链在锚链孔中摩擦,发出哗啦啦的、令人心悸的巨响。水兵们穿着深蓝色的号衣,头戴缀有绒球的暖帽,在甲板上沿着划定的路线迅速而有序地奔跑,各就各位,如同精密的钟表零件。军官们则挺立在舰桥或飞桥上,身穿笔挺的官服,手持望远镜,神情肃穆,目光如炬。
李鸿章在“海晏”号前甲板特意设置的官舱甲板上安然就座,周馥、刘汝翼等人垂手侍立两侧。他看着眼前这支由他一手擘画、历经艰难才缔造起来的庞大舰队,看着它们在阳光下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力与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潮水。有自豪,有欣慰,仿佛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但更多的,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沉重责任感和一丝若有若无、却始终萦绕不去的隐忧。
“真乃虎贲之师,雄视海疆啊!傅相多年心血,终见今日之盛,实乃国家柱石,社稷之福!”刘汝翼望着眼前壮观的景象,忍不住抚掌赞叹,脸上因激动而泛着红光。
张冀也紧随其后,语气铿锵:“有此强军,渤海门户,固若金汤!皆是傅相运筹帷幄,砥柱中流之功!”
李鸿章脸上那如同石刻般的线条,终于柔和了些许,掠过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笑意,但很快便消逝在深邃的皱纹里。他微微侧首,望向一直沉默观察的汉纳根:“汉纳根先生,以你观之,我海军今日之操练,比之西洋列强,究竟如何?”
汉纳根放下手中的望远镜,挺直了腰板,以日耳曼人特有的严谨态度答道:“中堂大人,请恕我直言。仅就今日所见的舰队阵型变换、航行操纵与信号联络而言,北洋水师官兵之训练水平、协同之默契、执行之果决,已完全不逊色于欧洲任何一支二流海军强国。尤其是水兵们在风浪中展现出的勇毅与娴熟,令人印象深刻。” 他话锋一顿,蓝眼睛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然而,中堂大人,当今世界海战之术,日新月异。决定胜负的关键,已逐渐转向火炮的射速与舰艇的航速。日本国近年来倾其国力,购置新型巡洋舰,如‘吉野’者,其航速高达二十三节,并普遍装备了每分钟可发射五至六发炮弹的速射炮,其火力之密集……”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那份未尽的警告,已如冰冷的针,刺入了在场每一个懂行者的心中。李鸿章沉默着,搭在座椅扶手上的手指,不易察觉地轻轻敲击了两下,目光重新投向前方那片喧嚣而辉煌的海面。
“开始操演!”命令下达。
喜欢晚清三杰恩仇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晚清三杰恩仇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