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奇怪,翁同龢与左宗棠并没有多大的交集。左宗棠没做过京官,多年来在外任职督抚。直到1881年,左宗棠回京担任军机大臣时,翁同龢才第一次见到左宗棠。左宗棠回京的第二天,翁同龢专程到贤良寺拜见他。左宗棠给翁同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特别是他面对洋人时不卑不亢的态度,让翁同龢感觉“壮中朝之气”。
1884年,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离开京城时,翁同龢为他送行。左宗棠“其言衷于理而气特壮”,令翁同龢终生难忘。
这次,送挽联的使者还特意转达了翁同龢的口信,称左公是真性情、真忠臣,言语间满是对这位老将的敬重。
随后,大学士李鸿藻的挽联也送到了。这位清流派的领袖在挽联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崆峒西极过昆仑。”李鸿藻与左宗棠私交甚笃,在朝中多次支持他的主张。左宗棠一生最敬佩的古人,是三国名相诸葛亮。他时常以“今亮”自居。李鸿藻所说“诸葛大名垂宇宙”,摘录自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咏怀古迹五首》。同一句诗,杜甫拿来怀念诸葛亮,李鸿藻拿来怀念左宗棠,相当得体。李鸿藻的下联“崆峒西极过昆仑”,录自杜甫的诗歌《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追忆了左宗棠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收复新疆。李鸿藻将杜甫两句诗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来敬挽左宗棠,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无比。
送挽联的是李鸿藻的侄子,他红着眼眶对左孝威说:家叔得知噩耗,悲痛不已,特命我星夜兼程赶来。
其他文武百官的挽联也陆续送到,左府门前一时车马不绝。这些挽联或颂其功绩,或哀其离世,字里行间透露出朝野对这位老臣的敬重。左孝威命人将这些挽联一一悬挂在灵堂两侧,向来吊唁的宾客展示着父亲在朝中的声望。
然而,在络绎不绝的吊唁人群中,也不乏曾经与左宗棠政见相左者。他们送来的挽联虽然措辞恭敬,却难掩其中的微妙。左府幕僚中有人对此愤愤不平,左孝威却制止道:父亲生前常说,政见不同乃常事,只要心系社稷,便是同僚。
清廷得知左宗棠逝世的消息后,于九月二十七日发布上谕,追赠他为太子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予谥文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命于湖南原籍及各立功省份建立专祠。谕旨中称他学问经济,实一代名臣,对其生平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左宗棠去世后不久,他生前的两项建议相继实现。清廷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台湾也正式建省。这些变革,仿佛是对这位老臣最后心愿的告慰。
然而,他临终前的遗憾却永远无法弥补。在那份遗折的最后,他原本还想再说些什么,却只化作一声长叹。这位曾经收复新疆、振兴西北的老将,最终带着对海防未固、边疆未安的忧虑,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大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正在失去最后一批能够力挽狂澜的栋梁之臣。
在左宗棠灵柩运回湖南的途中,沿途百姓自发设祭,哭声不绝。那些曾经与他政见不合的同僚,也都派人沿途致祭。当他最后安葬在湖南湘阴时,墓前立着的石碑上,刻着他生前最喜爱的一句话: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这八个字,正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的真实写照。而那些来自各方、措辞各异的挽联,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位晚清名臣复杂而多彩的人生。
喜欢晚清三杰恩仇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晚清三杰恩仇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