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啊。”曾国藩长叹一声,对胡林翼、左宗棠说,“润芝,季高,时下湘军筹钱不易,处处碰壁,正见当初二位倾力支持的可贵呀。”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胡林翼连忙摆手,说道,“涤公也无需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湘军十万大军的粮饷不是小事,朝廷迟早是要出一个法子解决。”
胡林翼知道自己是在安慰曾国藩,因此说到此处,就不再往下说了。
曾国藩所说胡林翼、左宗棠二位倾力支持,指的是湘军成立之初那几年的事情。
彼时,曾国藩率领湘军还在湖南作战。人们说创业艰难。曾国藩幸运的是,遇到了胡林翼和左宗棠两个好搭档。
胡林翼时任湖北巡抚。他左右逢源,全力维持好与湖广总督官文的关系,获得了主掌大局的权力。他一方面率领军队配合湘军作战,另一方面从湖北筹措了大量粮饷,对湘军进行支援
左宗棠担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骆秉章非常信任他,凡是涉及湖南范围内的军政大事,全权委托他处理,他只需要签字画押即可。左宗棠仗着在湖南士绅中的良好形象,筹措银钱米粮,及时送到曾国藩军中,免除了湘军的后顾之忧。
曾国藩每每念到胡林翼和左宗棠对自己的帮助,心中总是充满感激之情。
不料,他后来率部离开湖南,来到江西作战,粮饷问题就变得艰难起来。
依照常例,湘军在江西作战,应当由江西提供粮饷。此时,江西既是两江总督何桂清的地盘,也是江西巡抚陈启迈的辖区。何桂清与曾国藩都出自权臣穆彰阿的门下,属于“同门之谊”;陈启迈与曾国藩都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属于“同年之谊”。用正常眼光看,他们的关系应该比较融洽。可是,事实恰好与此相反。
何桂清觉得,曾国藩作为师弟,平日根本就不搭理自己这位师兄,三节两寿从不走动,同门师兄弟之谊,从何谈起?更何况几年前穆彰阿就已失势,被咸丰皇帝革除职务永不叙用,朝廷内外的官员们避之不及,现在还提他做什么?
如果不谈感情,谈一下利益又当如何?这一点更是让何桂清感到不可思议。
在认为,曾国藩率领湘军在江西作战,受益者是江西的父老乡亲和大小官员,跟两江地区瓜葛不大,凭什么让两江地区承担湘军的饷银。到时候,湘军打了胜仗,得到朝廷嘉奖;江西保了一方平安,朝廷也会嘉奖;唯独两江地区吃了哑巴亏,还有苦难言。这种折本的买卖,你猜何桂清做不做?
因此,何桂清对于曾国藩请求助饷一事,不理不睬,一毛不拔。他宁愿拿出大把银子送给主持江南大营的钦差大臣和春。毕竟,和春把江南大营经营好了,才是正道,才能真正保护两江地区的安定。
何桂清一毛不拔,陈启迈又是什么态度呢?
陈启迈最初还是欢迎曾国藩率湘军到江西作战。但是,曾国藩很快发现他目的不纯——陈启迈想通过巧取豪夺,获得湘军的控制权。这让曾国藩完全不可接受。于是,双方很快就闹起了矛盾。
本应由江西提供的粮饷,陈启迈总是打了折扣,再打折扣,而且经常拖延三五几个月之久,让人伤透脑筋。
好在江西战事平定之后,曾国藩率领湘军大营从江西建昌,搬迁到安徽宿松。朝廷下了旨意,规定由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共同承担湘军粮饷,使得粮饷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离彻底解决,还来日方长。
想到这一点,曾国藩皱起眉头,对胡林翼说:“润芝,你有什么好办法?”
胡林翼摇头说:“我也没甚好办法。不过,几年前,我驻军湖北黄州时,遇到这个问题,颇为有趣,不知涤公有无兴趣一听?”
“好啊,反正大事也议得差不多了,润芝,请你讲一讲吧。”曾国藩饶有兴趣地捻须说道。
“那一年,中秋节快要到了,由于饷银拖欠太久,士气低迷,这样子怎么打仗呢?”胡林翼说道,“我想来想去,没啥好办法,出了一个下策,在公文纸上写了一首诗,钤上朱红大印,驰递到各州县。”
“润芝好有雅致,愚兄佩服。”曾国藩赞道。
“涤公先别忙着佩服,这首诗可不是什么好诗,入不了涤公、季高兄法眼。”胡林翼继续说道,“诗里是这样写的,‘开口便要钱,未免讨人厌。官军急收城,处处只说战。性命换口粮,岂能一日骗?眼前又中秋,给赏更难欠。——惟祈各路厘局大财神,各办厘金三万串。’”
胡林翼话音未落,大帐里已笑倒一片。
“润芝吟得一首好诗啊。”同样喜欢舞文弄墨的彭玉麟笑嘻嘻地问,“就是不知效果怎样?”
“效果还不错,半个月不到,送饷的船只络绎而至,有了钱,有了粮,军中士气大振。”胡林翼说道,“涤公,窃以为,饷银这事儿拖不得,却又急不得;有时又不免放低身段,多施些手段,方能事半功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晚清三杰恩仇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晚清三杰恩仇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