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瓦纳超大陆的主体结构
奥陶纪最显着的古地理特征是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这一时期,南半球的多个陆块(包括现今的非洲、南美洲、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和阿拉伯半岛)逐渐聚合,形成一个巨大的陆地。冈瓦纳大陆的中心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靠近南极,而其北部边缘则延伸至赤道附近。
冈瓦纳大陆的地形并非平坦,而是存在显着的高低起伏。由于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广泛分布,其内陆地区可能以古老的克拉通(稳定大陆块)为主,形成广袤的低高原或平原。例如,现今非洲撒哈拉地区在奥陶纪时可能是一片广阔的干旱或半干旱低地,偶尔被浅海入侵。而在冈瓦纳大陆的边缘,尤其是靠近古特提斯洋(原特提斯洋的前身)的区域,活跃的造山运动可能形成了低矮的山脉或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冈瓦纳大陆南部(今南极洲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在奥陶纪晚期开始经历冰川作用。冰盖的扩张塑造了独特的地貌,如冰蚀谷地、冰碛平原和冰川沉积盆地。这些冰川地貌的证据可在南非和南美的奥陶纪地层中找到,例如典型的“滴砾岩”(冰川沉积形成的特殊岩石)。
劳伦大陆与波罗的大陆的分散陆块
在北半球,奥陶纪的陆地格局以分散的陆块为主,其中最重要的是劳伦大陆(今北美核心区域)和波罗的大陆(今北欧及俄罗斯西部)。劳伦大陆位于赤道附近,其地形以广阔的浅海和沿海平原为主,因为当时北美大部分地区被温暖的浅海覆盖,仅在加拿大地盾和阿巴拉契亚地区存在低缓的高地。
波罗的大陆则位于劳伦大陆以东,两者之间被狭窄的海洋分隔(即古大西洋或伊阿珀托斯洋)。波罗的大陆的地形特征包括稳定的克拉通区域和活跃的沉积盆地。例如,现今波罗的海周边地区在奥陶纪时是一片浅海环境,沉积了大量碳酸盐岩和页岩,形成了着名的“波罗的笔石页岩相”。
此外,西伯利亚大陆位于更高纬度,其地形可能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周围被浅海环绕。西伯利亚在奥陶纪时尚未与其它主要陆块碰撞,因此其边缘可能存在活跃的裂谷盆地或火山活动带。
华夏地块与其它东亚陆块
在东亚地区,奥陶纪的陆地格局较为复杂,包括华夏地块(今中国华南)、华北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等。华夏地块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其地形以浅海和岛屿环境为主,沉积了富含笔石和三叶虫化石的黑色页岩和硅质岩。华北地块在奥陶纪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小型陆块,位于低纬度地区,地形相对平坦,以碳酸盐台地和潮坪沉积为特征。
塔里木地块(今中国西北)在奥陶纪时可能靠近澳大利亚或冈瓦纳大陆北部,其地形包括内陆盆地和浅海环境。塔里木盆地的奥陶纪地层记录了从深海泥岩到浅海碳酸盐岩的过渡,反映了海平面的波动和局部构造活动的影响。
山脉与盆地的形成机制
奥陶纪的山脉分布与现代截然不同,因为当时尚未发生大规模的板块碰撞(如后来的加里东造山运动或阿巴拉契亚造山运动)。然而,某些地区仍存在低矮的山脉或高地,主要与以下机制相关:
1. 克拉通边缘的抬升:冈瓦纳大陆和波罗的大陆等稳定陆块的边缘可能因局部挤压或岩浆活动而形成低山。例如,波罗的大陆西部(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在奥陶纪晚期可能开始经历轻微的抬升,为后来的加里东造山运动奠定了基础。
2. 裂谷与火山活动:在劳伦大陆和西伯利亚大陆的边缘,裂谷作用可能导致火山高地或断块山的形成。例如,现今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在奥陶纪时可能是一个裂谷带,伴有火山喷发和玄武岩高原的形成。
3. 冰川侵蚀与堆积:冈瓦纳大陆南部的冰川活动塑造了独特的地貌。冰盖的进退不仅形成了冰蚀谷地和冰碛丘陵,还影响了河流与海岸线的分布。
盆地地形在奥陶纪也很常见,尤其是克拉通内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些盆地通常是沉积中心,聚集了从周围高地侵蚀而来的碎屑物质。例如,波罗的大陆的奥陶纪盆地沉积了厚层的页岩和灰岩,记录了海平面的多次变化。
海陆交互与海岸地貌
由于奥陶纪的海平面普遍较高,许多大陆边缘被浅海淹没,形成了广阔的陆架环境。海岸地貌的类型取决于气候和沉积环境:
碳酸盐台地:在低纬度温暖海域(如劳伦大陆和华北地块),海水清澈,生物繁盛,形成了大面积的碳酸盐台地,类似于现代的巴哈马浅滩。这些台地边缘可能发育生物礁(主要由海绵和藻类构建,因为珊瑚尚未繁盛)。
碎屑海岸:在高纬度或靠近河流输入的区域(如冈瓦纳大陆北部),海岸线可能以砂泥质为主,形成三角洲或潮坪环境。例如,华南地区的奥陶纪地层显示了从浅海泥岩到潮汐砂岩的过渡序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m.20xs.org)宇宙地球人类三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