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的风卷着金桂的甜香,漫过永宁侯府的琉璃瓦,将正厅里的烛火吹得摇曳生姿。沈清辞支着下巴坐在主位,听着底下几位“饱学鸿儒”唾沫横飞地争论《礼记》注疏,嘴角几不可察地抽了抽。
这事儿得从三日前说起。京中忽然兴起一股“复古研学”之风,以礼部侍郎周大人为首的几位老臣,牵头组织了个“崇文社”,声称要“正学风、明圣道”,实则是借着讲学之名,抱团排挤新政官员。偏生永宁侯沈砚近日忙于整顿漕运,无暇应付,周侍郎便“盛情”邀请沈清辞作为侯府代表出席今日的首次雅集,美其名曰“让侯府千金沾染圣学气息”。
沈清辞何等通透,一眼就看穿了这群老狐狸的心思——无非是想借着她这个“女流之辈”做筏子,若是她答不上来他们抛出的难题,便好借题发挥,说新政官员家中连女眷都不通圣学,可见根基浅薄;若是她应对得体,他们又能说她“不守妇道,妄议经史”,倒打一耙。
算盘打得倒是精,可惜他们遇上的是沈清辞。
“沈小姐,”周侍郎清了清嗓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慢悠悠地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方才我等论及‘男女有别,授受不亲’,不知小姐以为,女子当如何恪守本分,方不违圣人教诲?”
这话问得刁钻,明着是讨教学问,暗着是讽刺她抛头露面、参与外男雅集。
满座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沈清辞,有看好戏的,有面露不忍的,还有几个年轻学子,偷偷为她捏了把汗。
沈清辞放下茶盏,指尖划过温润的白瓷杯沿,笑意浅浅:“周大人此言,清辞不敢苟同。”
一句话,满座皆惊。周侍郎眉头一皱:“哦?小姐有何高见?”
“高见谈不上,”沈清辞站起身,裙摆扫过地面,裙摆上绣着的缠枝莲纹在烛火下流转生辉,“只是觉得,圣人言‘男女有别’,强调的是礼序尊卑,而非将女子困于方寸之地,隔绝于学问之外。昔日班昭着《女诫》,虽言女子需守礼,却也未曾说女子不可读书明理。若是女子皆目不识丁,只知柴米油盐,那家中子女启蒙由谁教导?邻里纠纷由谁劝解?所谓‘相夫教子’,若无学识傍身,如何能教出明事理、有担当的子女?”
她语速不快,声音清脆如玉石相击,字字句句都落在实处,听得众人一时语塞。
周侍郎脸色微沉:“小姐此言,未免有曲解圣人之意。班昭乃特例,寻常女子,只需恪守三从四德便好,何必舍本逐末,钻研经史?”
“周大人说班昭是特例,”沈清辞挑眉,语气带了几分戏谑,“那孔夫子周游列国,弟子三千,其中亦有女弟子颜徵在,难道也是特例?圣人之道,在于兼容并蓄,而非画地为牢。若只许男子研学,不许女子明理,那与‘率兽食人’何异?毕竟,女子亦是天地所生,并非异类。”
“你——”周侍郎被噎得说不出话,手指着沈清辞,气得山羊胡都翘了起来。
旁边一位白须老者连忙打圆场:“沈小姐言辞犀利,果然名不虚传。只是我等今日雅集,论的是经史子集,小姐身为女子,不如谈谈《诗经》中的风花雪月,倒也应景。”
这话说得看似温和,实则是轻视女子只能谈论风月,登不得大雅之堂。
沈清辞却不恼,反而笑着点头:“既然李大人提及《诗经》,那清辞便斗胆说几句。《诗经》三百篇,并非尽是风花雪月。《伐檀》怒斥不劳而获,《硕鼠》控诉苛政猛于虎,《无衣》彰显同仇敌忾,这些难道不是关乎民生疾苦、家国大义的千古绝唱?若只将《诗经》视作闺阁女子的消遣之物,未免太小看了圣人编订此书的深意,也太小看了天下女子的胸襟。”
她话音刚落,厅外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喝彩:“说得好!沈小姐果然才思敏捷,见解独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宝蓝色锦袍的年轻公子推门而入,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正是近日在京中声名鹊起的翰林院编修陆景渊。他身后还跟着几位年轻官员,皆是新政的支持者。
周侍郎等人见状,脸色愈发难看。他们本想趁着沈砚不在,拿捏一下沈清辞,没想到陆景渊等人会突然出现,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陆景渊走上前,对着沈清辞拱手笑道:“沈小姐方才一番话,真是振聋发聩。景渊佩服不已。”
沈清辞回礼:“陆大人过奖了,清辞不过是随口一说,倒是让各位见笑了。”
“小姐太过谦虚,”陆景渊转向周侍郎等人,语气带着几分揶揄,“几位大人今日雅集,本是为了切磋学问,怎么反倒对女子研学如此苛责?难道圣人之学,还分男女不成?”
周侍郎强压怒火:“陆大人此言差矣。我等并非反对女子研学,只是觉得,女子当以家事为重,过多参与外间事务,终究不妥。”
“不妥在哪里?”沈清辞接过话头,目光锐利如锋,“难道女子打理家事,就不能同时心怀天下?昔日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皆是女子,却能为国效力,名留青史。她们难道就‘不妥’了?周大人身居高位,食朝廷俸禄,不思如何为国为民,反倒纠结于女子是否该研学、是否该参与外间事务,这难道就是大人所谓的‘圣学之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