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曲阜城郊,泗水之畔。
这里没有新绛的肃杀,没有雍城的粗粝,没有姑苏的躁动,亦无陶丘的孤寂。空气中弥漫着稷黍抽穗的清香、桑林特有的微辛,以及经年书简沉淀的淡淡霉味。一座依山傍水的简朴院落,青石为基,松木为梁,竹篱环绕。院中辟有菜畦,几株新移的丹桂飘着若有似无的甜香,墙角堆着待处理的竹简木牍。这里不像学宫,更像一处勤勉耕读的农舍与工坊的结合体。这便是周鸣在鲁国大司徒(掌管土地、教化)孟僖子默许下,建立的“泗上学舍”。
院落的简朴之下,是精心设计的防御与预警。篱笆并非装饰,其内侧暗埋触发绳索,连接着竹管制作的简易响箭装置。水井旁设有观察孔,可窥探通往小路的动静。几处看似随意的石堆,实则是标记弩机预设射界的参照物。周鸣的生存智慧,已从亡命的机变,沉淀为一种无声的、融入日常的精密计算。
书房内,烛火通明。周鸣正伏案疾书,《天工格物篇》的竹简已堆积尺余。内容从最初的哲理阐述,深入到了具体的“格物”实践:
“水车篇”: 详解轮轴直径、叶片角度与水流速度、提水高度的量化关系(杠杆原理与流体力学经验公式)。
“耒耜篇”: 分析不同土壤阻力下,耒头入土角度、曲柄长度与农夫发力效率的最优模型(力学与人体工程学雏形)。
“筑屋篇”: 阐述梁柱榫卯的应力分布、屋顶坡度与排水效率、夯土墙配比与承重极限(材料力学与结构学)。
文字洗练精准,辅以清晰的图示(用规尺墨线绘制)。每一篇,都是对“万物有度,循度得规”这一核心思想的具象诠释。
田牧轻手轻脚地进来,低声道:“先生,淳于毅到了,在偏室等候。”
偏室内,烛光只照亮一隅。淳于毅风尘仆仆,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静锐利,仿佛经过淬炼的剑胚。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在楚地惨剧前痛哭流涕的医者,而是周鸣手中最隐秘、最坚韧的传承之链。
“坐。”周鸣示意,目光如渊。
没有寒暄,周鸣从暗格中取出那个青铜镶边的皮质囊袋,解开复杂的绳结,露出温润的玉版和薄如蝉翼的素帛——《归藏真解》的核心载体。
“毅,”周鸣的声音低沉而庄重,如同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此物,乃我毕生心血所系,亦是我道存续之重器。其内所藏,非权谋之术,非屠龙之技,乃天地运行之‘度’、文明兴衰之‘规’、未来可能之‘径’,以及…对智慧自身命运的警醒与期许。”
他将玉版和素帛小心地推到淳于毅面前。
“然此物非钥匙,乃锁匣。内中真意,以数理玄机层层封缄。”周鸣取出一枚特制的、刻满微雕卦爻的玉琮(中空柱形玉器),郑重地放在淳于毅掌心。
“此琮,乃开启第一重门径之钥,亦为守护之信物。”周鸣手指拂过玉琮表面的纹路,“其十二道刻痕,合地支之数;内壁星图,暗合二十八宿偏移之规。欲解其密,需结合琮体尺寸(质数序列)、星图方位(黄道坐标),推演出特定时辰下的‘定位数’。此数,乃解开外层玉版‘河洛点阵’之引。”
淳于毅屏住呼吸,手指感受着玉琮的冰凉与纹路的微凸,仿佛握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符节。他深知此物之重,远超黄金珠玉。
“非到文明蒙尘、天地翻覆、万法凋零之关头,此物不可轻启!”周鸣的目光如炬,直视淳于毅眼底,“汝之使命,非持此物耀世,乃择时、择地、择人!需寻那心性纯良、智识卓绝、不为外物所役之人,待其心志成熟,方可将此琮与初步解‘度’之法相授。此后之路,由其自循‘规’而近‘理’,能否触及核心,全凭其悟性与机缘。汝为薪火传递之链,非终点。明白否?”
淳于毅深吸一口气,将玉琮紧紧贴在胸口,单膝跪地,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弟子淳于毅,以性命起誓!此物在,道统存!纵百死千难,必寻得薪火相传之人,不负先生重托!守此秘,待其时!”
泗水上游,一处水流湍急的河湾。巨大的水轮在匠人们的号子声中缓缓竖起,水流冲击着新设计的曲面叶片,带动轮轴发出沉闷有力的转动声。卯和輮师正带着一群鲁国本地的木匠、铁匠,指导安装连接水轮的翻车(早期水车)链斗。水花飞溅,阳光折射出细小的彩虹。
“輮师!卯师!成了!成了!”一个年轻工匠指着被缓缓提上河岸、倒入水渠的河水,激动得满脸通红。
輮师古铜色的脸上绽开笑容,拍着卯的肩膀:“小子!你那‘勾股定斜’算出来的叶片角度,配上我调的轴承松紧,省力三成不止!”
卯憨厚地笑着,转向围观的本地工匠和闻讯赶来的农夫:“诸位乡邻!此‘翻车’之力,取自水流,不耗人力畜力!可用于汲水灌田,亦可驱动石磨碾谷!其理,皆在‘格物’二字!观水势之‘度’,定轮叶之‘规’,循其‘理’而借其力!望诸位习之、用之、广之!勿使其成一家一姓之私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