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海风带着特有的咸腥与粗粝,吹拂着广袤的盐田。时值盛夏,烈日灼烤着大地,盐田里,赤膊的灶户们如同古铜色的雕塑,正挥汗如雨。他们用简陋的木耙,将卤池中结晶的盐粒推拢,堆成一座座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目光芒的小丘。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盐味,混合着汗水与海藻的气息。
管仲与周鸣,在一众属吏和盐官的簇拥下,站在一处地势稍高的土丘上,俯瞰着这片齐国财富的源泉。管仲身着便于行动的葛麻深衣,目光如鹰隼般扫过盐田、灶房、堆盐场以及远处停泊的简陋运盐船,眉头微锁。
“盐,乃百味之王,民之筋骨,国之血脉!”管仲的声音在海风中显得格外沉凝,“‘官山海’之策,收盐铁之利于国,利出一孔,方能富国强兵,支撑霸业。然,”他指向盐田,“灶户疲敝,产盐丰歉不定;”又指向远处的道路,“私枭横行,侵夺国利;”最后指向临淄方向,“市贾奸猾,囤积居奇,盐价腾踊,民有怨声!‘官山海’之策,若不能精细如发,则利未得尽收,怨已先积于下!鸣,汝观此地之势,可有‘数’以解之?”
周鸣的目光,没有停留在壮观的盐堆上,而是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个环节:灶户劳作的节奏与效率,卤水引入盐田的沟渠深浅与流量,结晶的速度,收盐、堆垛、装袋的流程,以及通往不同方向的道路状况。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将眼前的一切转化为变量和参数。
“仲父,盐铁之利,首在产、运、销、禁四字。四者环环相扣,需以‘数’贯穿,寻其最优之解。”周鸣的声音平静,却带着洞悉本质的穿透力。“请盐官详述:此大盐场,月产盐几何?灶户几何?耗薪几何?卤水汲自何处,汲量几何?不同时节,日晒强弱,结晶快慢,产盐量浮动几成?”
那盐官是个黝黑精瘦的老吏,闻言立刻躬身,如数家珍:“回禀太卜,此场乃北海最大,有卤池百二十口,壮灶户三百人,妇孺帮佣五百。月产上等海盐约五千石。薪柴取自后方山林,月耗巨木千车。卤水引自近海掘井,日汲百车。盛夏日烈,结晶快,月产可增一成半;春冬阴寒潮湿,月产常减二成有余。若遇连雨或风暴,则颗粒无收亦常有之。”
周鸣点头,从随从手中接过算筹和一叠特制的薄木牍(代替纸张记录),迅速演算起来。他一边算,一边问:“薪柴采伐、运输至灶房,平均每车耗时几何?灶户劳作,自晨至暮,人均收盐几何?装袋、称重、登记入库,又需人力几何?盐堆在此,运往临淄、西境、南鄙,陆路、水路各需几日?损耗几成?运力(车船)几何?”
盐官和负责转运的小吏连忙补充着各种细节数据,周鸣手中的算筹在木牍上快速排列组合,勾勒出一个个简易却关键的模型:
1. 生产模型:
输入: 灶户数(300)、帮佣数(500)、卤水供应量(日百车)、日晒强度(季节系数)、薪柴供应效率(采运时间)。
过程: 计算最优灶户分组与卤池分配(避免窝工),根据季节调整汲卤节奏和结晶池管理策略(线性规划雏形)。
输出: 理论最大月产量(约5500石),不同季节预期产量及浮动范围(建立生产函数)。他立即发现薪柴供应是瓶颈,月耗千车巨木,采运压力极大,且破坏山林不可持续。
优化建议: “仲父,可令灶户轮班,分日夜两班汲卤、照料结晶,人歇池不歇,或可增一成产量。另,薪柴之耗,实为巨患。当择近海多风之地,试筑风车,或可引风力助汲卤、煎炼(若有需),以省人力薪柴,护我山林根本。”他将此条重点记下。
2. 布局模型:
输入: 齐国主要盐场(北海、东海数处)、铁矿点(数处)、主要消费区域(临淄、西部边境、南部前线、各都邑)位置图(舆图铺开)。
过程: 计算从每个生产点到每个消费点的运输距离(陆路、水路)、运输成本(人力、畜力、损耗)、预估需求量。
输出: 优化盐铁官仓和转运枢纽位置(如在济水、淄水交汇处设大型中转仓),制定不同产地供应不同区域的最优路径(最小化总运输成本)。周鸣用朱砂笔在舆图上圈出几个关键节点。“在此、此、此三处增建官仓,可省转运损耗两成,缩短运时五日。”
管仲看着舆图上新增的朱砂标记和旁边密密麻麻的算筹演算结果,眼中异彩连连。这已不是模糊的建议,而是精确到仓廪位置、节省损耗百分比的优化方案!
离开盐场,一行人又马不停蹄赶往内陆一处大型冶铁工坊。还未靠近,便感受到灼热的气浪和震耳的叮当声。巨大的土高炉喷吐着黑烟与火星,赤膊的工匠们如同在火焰地狱中劳作,将烧红的铁块反复锻打。铁矿石、木炭堆积如山。
工坊大匠是个浑身肌肉虬结、声如洪钟的壮汉,名叫赤。管仲同样询问了产量(铁锭、兵器、农具)、工匠人数、矿石来源、炭耗、良品率等数据。周鸣再次沉浸于数据的海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