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相国府邸,与巍峨宫阙的森严华丽截然不同。庭院深深,古木参天,青石铺地,简朴中透着一种沉淀千钧的厚重。没有繁复的雕饰,没有喧闹的门客,只有几名身着素净深衣的属吏安静地穿行于回廊之间,步履迅捷,眼神专注。空气中弥漫着松墨与竹简的微涩气息,混合着一种无形的、属于绝对权力核心的冰冷压力。这里,是齐国真正的决策心脏,是管仲运筹帷幄、推动那场深刻改变齐国命运的变革之地。
田穰将周鸣引至一处临水的精舍外,便恭敬地止步,由一名面无表情的老仆引着周鸣独自入内。精舍内陈设同样简洁,巨大的木案上堆满了简牍卷宗,墙上悬挂着齐国及周边列国的巨幅舆图,上面用朱砂、墨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与批注。管仲并未端坐主位,而是背对着门口,负手立于窗前,凝视着窗外一池静水。他依旧是一身素色深衣,身形清癯,仿佛融入了窗外那片宁静的风景,却又散发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存在感。
“下士周鸣,拜见相国。”周鸣躬身行礼,声音平静。
管仲缓缓转过身,目光如同古井寒潭,瞬间落在周鸣身上。没有寒暄,没有客套,那审视的目光仿佛要穿透皮囊,直抵灵魂深处,评估其价值与风险。
“田穰言,尔之‘数理’,可解纷繁世事。”管仲的声音平淡无波,却带着千钧之力,“本相有数问,望闻其详。”
第一问:民力如沙,如何聚沙成塔?
“齐地多旱涝。今欲在潍水上游,择险要处筑一巨坝,蓄水溉田,兼防夏汛。需征发民夫三万,工期百日。然春耕在即,秋收亦不可误。民力有限,工期紧迫。如何调度这散沙般的三万民夫,使其力尽其用,不误农时,如期完工?” 这是典型的大型工程运筹优化问题,涉及人力配置、时间管理、资源协调,核心在于效率最大化与机会成本控制。
周鸣心念电转,立刻意识到这是展示线性规划雏形的最佳案例。他走到木案旁,案上有现成的算筹。
1. 拆解要素(建模): “相国明鉴。欲解此题,需先明其‘数’:坝体土石总量(方)、民夫日掘运量(方/人日)、有效工期(日)、可用民夫总数(人)、农忙节点(春耕始末、秋收始末)。”
2. 约束条件: “约束有二:其一,民夫总数三万,非恒定。需避开春耕(约三十日)、秋收(约四十日)核心期,此两期可用民夫恐不足万数。其二,工期百日,含农忙期。”
3. 目标函数: “所求者,乃在约束下,如何分配民夫与时间,使土方总量如期完成。”
4. 优化推演(算筹演示): 周鸣快速用算筹排列:
取红筹代表“土方总量”(假设十万方)。
黑筹代表“民夫日效”(假设每人每日0.1方)。
白筹代表“工期”(百根,每根一日)。
他将工期白筹分为三段:春耕前(30日)、农忙重叠期(春耕30日+秋收40日,但核心期需减员)、秋收后(30日)。
“春耕前三十日,农事未紧,可集重兵!”周鸣在春耕前30根白筹下,密集排布黑筹(代表高人力投入,假设2.5万人),计算此段完成土方:2.5万 * 0.1方 * 30日 = 7.5万方。
“农忙重叠期,”周鸣在中间数十根白筹下,稀疏排布黑筹(代表低人力投入,仅维持基本工程,假设5000人),“此期民夫主力需归田,仅留精壮与刑徒续工,日效锐减。设此期六十日,仅完成:0.5万 * 0.1 * 60 = 3万方。” 总方量达10.5万方,已超目标。
“秋收后三十日,”周鸣在剩余白筹下排布适量黑筹,“此时农事毕,可再集民夫(假设1.5万),完成剩余或加固工程,亦可机动。” 他总结道:“故,最优之策:春耕前,集重兵(2.5万)猛攻主体;农忙期,留精兵(0.5万)维持不辍;秋收后,再发力收尾。如此,工期可保,农时无虞,民力得舒!此乃‘集中优势,分段击破’之‘数’理!” 他用算筹清晰地构建并求解了一个带约束条件的线性规划模型(雏形),并给出了最优调度方案。
管仲目光落在周鸣排列的算筹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赞许。显然,这种化繁为简、量化调度的思路,深合其务实作风。
第二问:邦交如弈,如何落子无悔?
“宋国内乱方息,新君暗弱,其相华督跋扈。楚王熊恽,野心勃勃,觊觎中原。宋遣使密至,欲与我齐盟,共抗强楚。然,宋地近楚,其力孱弱,盟之,恐引楚怒,反受其殃;不盟,则坐视楚并宋,其势愈张,终成我齐心腹大患。此局,如何权衡?” 这是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多因素战略决策问题,涉及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收益预期。
周鸣知道,这需要构建一个多准则决策模型(MCDM)并进行概率分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