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寨中习艺:古今智识的碰撞
断云寨的日子像山涧的溪水,不急不缓地淌着。曹林渐渐习惯了清晨被练拳的喝喊声吵醒——那是大当家曹猛带着喽啰们在演武场操练,拳风裹挟着粗吼撞在岩壁上,能惊起半山谷的鸟雀。他也习惯了用粗瓷碗喝带着麸皮的米粥,碗沿磨得发亮,能照见自己这张五岁孩童的脸,眉眼间竟已有了几分曹猛的轮廓,只是少了些戾气,多了点沉静。
每天的“课程”从辰时开始,雷打不动。大当家曹猛教他扎马步,说是“练武先练根,根稳了才能站得住”。演武场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曹林穿着小小的练功服,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弯曲成九十度,没多久就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曹猛拎着根枣木棍站在他面前,棍梢偶尔在他腿弯处轻点:“沉肩,收腹,气往下走。”
曹林咬着牙,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想起大学时练过的核心力量训练,试着收紧腹部,让腰腹的肌肉带动身体下沉,果然比单纯用腿支撑省力些。这法子藏在心里不敢说,只默默调整着呼吸,把现代健身的“发力技巧”悄悄揉进古老的扎马步里。
半个月后,当寨里其他几个跟着学武的半大孩子都瘫在地上哼哼时,曹林还能稳稳地扎着,小脸憋得通红,却硬是没挪动半分。曹猛把枣木棍往地上一顿,沉声道:“歇了。”然后破天荒地多给了他一块麦饼,“骨头里有股子拧劲,像我。”
午后轮到三当家曹烈教射箭。这位独眼的汉子从不多话,教法简单得近乎粗暴:先对着靶子空拉弓,拉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才算过了第一关。曹林的小胳膊连最小的牛角弓都拉不满,弓弦勒得指节发白,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曹烈就找了块三寸厚的木板,让他每天举着绕演武场走圈,说:“力气是底子,没底子,箭射出去连只兔子都吓不着。”
有天傍晚,曹林举着木板在院子里晃悠,累得眼冒金星时,正好看见阿虎带着几个喽啰劈柴。阿虎抡起斧头,总先在木头上找个细小的裂痕,斧头落下时顺着纹路一劈,粗壮的木头就“咔嚓”裂开。曹林心里突然一动:劈柴要顺木纹,拉弓是不是也能找巧劲?
第二天练箭时,他不再死劲蛮拽,而是盯着弓弦的弧度,手指在握把上微微调整,等感觉到一股“回弹的巧劲”时猛地松手——箭矢虽然偏了靶心,却比之前远了足足三尺,钉在靶边的树干上,颤了三颤。
“嗯?”坐在屋檐下擦箭的曹烈抬起独眼,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锐光,“知道找巧劲了?”
曹林挠挠头,把阿虎劈柴的事说了。曹烈没说话,第二天却换了把更轻的竹弓给他,弓身削得极薄,上面还刻了几个浅浅的刻度。“瞄准最中间的红点,”他指了指靶心,“想想你说的‘木纹’,顺着劲儿走。”
曹林把现代物理学里的“抛物线”和“三点一线”偷偷搬了出来。拉弓时,他让右眼、箭头、靶心连成一条直线,脑子里自动勾勒出箭矢飞行的轨迹,连风刮过脸颊的力度都算进去几分。又过了一个月,他射出的箭虽然力道不足,却总能稳稳落在靶心周围的圈里,比寨里练了半年的喽啰还准。曹烈把一支磨得极光滑的雁翎箭塞给他,声音依旧沙哑:“这支箭,配准头。”
相比练武射箭,跟着四当家曹文学认字就轻松多了。曹文的书房是寨里最干净的地方,靠墙摆着个旧木架,堆满了搜罗来的旧书,纸页泛黄发脆,字里行间还带着霉味。曹林看着那些弯弯曲曲的繁体字,起初头都大,直到发现“日”“月”“山”这些字和简体字差别不大,便琢磨出自己的记法:“龙”就是“龙”多了几笔鳞甲,“马”就是“马”长了鬃毛和尾巴,“鸟”则像只缩着脖子的小鸡。
“你这记字的法子倒新鲜。”曹文见他半天就认会了十几个字,捻着胡须笑道,“寻常孩子记‘难’字,得写半天,你倒好,说像‘又’字扛着‘隹’(短尾鸟),一下子就记住了。”
曹林不敢说破穿越的事,只说是“梦里见过些奇怪的符号”。他趁机问:“四叔,这世上有能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东西吗?我看张婶洗咱们的练功服,油污总搓不掉。”
曹文想了想:“倒是有胰子,用猪胰脏和草木灰捣在一起做的,只是去污差些,还带着股腥味。”
曹林眼睛一亮——他记得化学课上讲过,油脂加碱能发生皂化反应,做成肥皂。寨里每次杀猪,猪内脏都扔了喂狗,正好废物利用。他拉着曹文往厨房跑,找了口最大的铁锅,又让阿虎弄来半桶猪油和一筐草木灰,按照“油脂:碱(草木灰浸出液)=3:1”的比例兑在一起,架起火慢慢熬。
浓烟从厨房冒出来,带着股奇怪的味道,引得喽啰们都围过来看热闹。二当家曹聪扒着锅沿,算盘打得噼啪响:“小少主这是熬啥呢?要是能吃,可得算算成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个山寨的崛起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一个山寨的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