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训班的第一天,林文澜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清晨六点的出操,他穿着从芜湖带来的旧军装,站在一群穿着统一呢子特训服的军官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负责出操的教官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少将,盯着林文澜的旧军装,语气严厉:“林少将,特训营有规定,所有学员必须着制式服装,你这身衣服,不符合要求。”
林文澜愣了一下,才想起报到时参谋提过的“制式服装”,却因为赶路匆忙忘了领取。他刚要解释,旁边的李上校立刻上前一步:“报告教官,林少将刚从芜湖前线赶来,行李还没来得及整理,我这有一套备用的特训服,先借给他穿。”
教官点了点头,没再追问。出操结束后,林文澜拿着李上校递来的特训服,心里满是感激:“多谢李兄,不然我今天怕是要出丑了。”
“都是同学,不用客气。”李上校笑着说,“咱们这特训班,看似松散,其实规矩多着呢。比如上课不能迟到,沙盘推演要按流程来,甚至连吃饭都要按军衔高低排队——中央嫡系的规矩,得慢慢适应。”
林文澜默默记下这些话。上午的《现代战役指挥学》课,讲台后的教官是留德归来的战术专家,手里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复杂的战役地图:“1918年德军的‘春季攻势’,就是利用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敌军薄弱环节,再进行纵深穿插……”
台下的军官们大多在认真记笔记,林文澜却听得有些吃力。他习惯了在战场上看真实的地形,黑板上的线条和符号,让他一时难以联想到实战。直到教官讲到“防御战役中的兵力部署”,举了“如何用一个旅守住宽五公里的防线”的例子,林文澜才猛地抬头——这不正是他在芜湖遇到的问题?
“报告教官!”林文澜举手起身,声音洪亮,“我在芜湖用一个旅守五公里防线时,采用了‘梯次防御+机动支援’的战术,在左翼马鞍山设主阵地,右翼清水河设警戒阵地,中间留一个营作为机动部队,日军三次进攻都没突破。”
教官愣了一下,随即示意他继续说。林文澜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在地图上画出芜湖防线的地形:“日军有坦克和重炮,我就在主阵地前挖反坦克壕,灌满水,再设置鹿砦;他们的步兵擅长冲锋,我就用迫击炮在冲锋路线上覆盖射击……”
他讲得条理清晰,从地形利用到火力配置,从士兵士气调动到百姓支援配合,甚至提到了如何用缴获的日军武器反击。台下的军官们都抬起头,原本有些轻视“实战派”的黄埔系参谋,也忍不住拿出笔记录。
“很好!”教官拍了拍手,语气里满是赞赏,“林少将的实战经验,正好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现代战役指挥,既要懂理论,更要会结合实际——你这个案例,明天可以在全班做专题分享。”
第一次上课就得到认可,林文澜心里松了口气。下午的《装甲兵战术协同》课,德国顾问用德语讲课,翻译在旁边同步转述。当讲到“装甲部队与步兵的协同进攻”时,顾问提问:“如果敌军在平原上用反坦克壕阻挡装甲部队,该如何突破?”
台下一片沉默。黄埔系的军官们大多从理论出发,说“用炮火覆盖摧毁壕沟”,西北军的军官则说“派步兵迂回偷袭”。林文澜却想起在芜湖炸日军坦克的经历,起身答道:“可以派敢死队携带炸药包,在炮火掩护下,炸掉反坦克壕的两侧,让装甲部队从缺口突破;同时派步兵在坦克两侧掩护,防止敌军步兵靠近坦克。”
德国顾问眼睛一亮,用生硬的中文说:“你的想法,很实用!实战中,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林文澜渐渐找到了节奏。他白天认真听理论课,把老师讲的“战役指挥体系”“后勤保障流程”,一一对应到自己之前的实战经历中:在蕴藻浜时,要是懂“后勤梯次补给”,就不会出现弹药短缺;在南京撤退时,要是会“情报分析研判”,就能提前避开日军的伏击。
晚上的沙盘推演,是林文澜最擅长的环节。一次推演“防守长江防线”,他作为防御方指挥官,将部队分成“正面防御”“侧翼警戒”“机动反击”三部分,还特意在日军可能登陆的滩头设置了“假阵地”,引诱日军进攻,再用机动部队从侧翼包抄。
“林少将,你这‘假阵地’的点子,太妙了!”负责推演的教官看着沙盘上被“包围”的日军标记,笑着说,“日军最擅长侦查,却容易被表面的火力迷惑,你这一招,正好打在他们的弱点上。”
推演结束后,不少军官围着林文澜请教实战经验。黄埔四期的少校拿着笔记本,问:“林少将,您在芜湖怎么让百姓主动帮部队修工事、送物资?我们部队到了地方,百姓都躲着走。”
“很简单,把百姓当家人。”林文澜想起陈秀兰和乡亲们,语气诚恳,“在南京,我给守城的民团送热粥;在芜湖,我把缴获的粮食分给百姓。你保护他们,他们才会支持你——打仗不是光靠士兵,百姓才是最坚实的后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