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沿着中轴线缓缓前行,穿过天王殿,眼前便是宏伟的大雄宝殿。殿宇庄严肃穆,殿檐下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叮铃”声,更添了几分禅意。殿内香火缭绕,偶有僧人行色匆匆,或是香客虔诚跪拜。顾倾城与陈晓阳并未入内打扰,只是在殿外静静伫立,感受着那份穿越千年的厚重与平和。
绕过宝殿,他们来到了寺中着名的“桑蓬古迹”。那株传说中唐代高僧匡护大师亲手栽种的古桑树,虽历经沧桑,主干已空,但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阳光透过茂密的桑叶,在地上织就一片浓绿的荫凉。他们寻了一处石凳坐下,看着不远处嬉戏的孩童和静静休憩的老者,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倾城,”陈晓阳看着她,眼中带着温柔,“这些年,我们四处奔波,难得有这样的机会,静下心来,一起走走看看。”
顾倾城心中一暖,侧头望向他,阳光勾勒出他温和的侧脸轮廓。“是啊,这样真好。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开元寺就像一位老朋友,无论我们走多远,离开多久,它都在这里,以它独有的方式,迎接我们的归来。”
远处,双塔的影子在夕阳下渐渐拉长。顾倾城和陈晓阳相视一笑,继续沿着蜿蜒的小径,探寻着开元寺中更多不为人知的角落,也寻觅着彼此心中那份久违的宁静与默契。古寺的钟声悠扬响起,回荡在空气中,也回荡在他们心间,为这次重游增添了一抹深远而悠长的韵味。
顾倾城与陈晓阳二人,怀着一份对历史的虔诚与对往昔的遐想,再次踏上了这片浸润着岁月沉香的土地。眼前,那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唐朝古碑,依旧傲然矗立,如一位沉默的时光见证者,静静守望着尘世的变迁。
相较于初遇时的惊艳与初探,此番重来,他们的心境更多了几分沉静与熟稔,目光也愈发深邃。古碑周遭,或许是新植了几株松柏,更显苍翠挺拔,为这古朴的景致平添了几分生机;又或许是管理方做了更细致的维护,碑身被小心地护持起来,隔绝了现代工业的尘埃,使得那些镌刻的字迹愈发清晰可辨。
顾倾城轻轻走近,指尖几乎要触碰到那冰凉而温润的石面,却又在最后一刻停住,仿佛生怕惊扰了沉睡千年的魂灵。她凝眸细赏,那些曾经在历史典籍中读到过的文字,此刻化作碑上遒劲或秀逸的唐楷、行书,字字句句,皆是盛唐气象的缩影。“你看这里,”她侧过头,声音压得低低的,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这笔画的顿挫转折,还能想见当年书丹者的意气风发。”
陈晓阳则手持一本略显陈旧的拓片集,时而对照古碑,时而低头沉思。他比顾倾城更侧重于碑文内容的考据与解读。“上次我们对这一段的断句似乎还有些争议,”他指着碑文中一处模糊的字眼,“如今看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应当是‘……海晏河清,万方来朝……’这般景象,真是令人神往啊!”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那个辉煌时代的无限憧憬。
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斑驳的碑面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如同历史的碎片在眼前闪烁。他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试图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碑上的每一道裂痕,每一处风化的痕迹,都似乎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盛世的荣光,或许是战乱的离殇,或许是文人墨客的感怀,或许是寻常百姓的祈愿。
顾倾城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古碑在低声诉说,诉说着长安的繁华,洛阳的牡丹,丝绸之路的驼铃,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或默默无闻的身影。陈晓阳则用相机小心翼翼地记录下碑上的细节,他希望能将这份历史的厚重与美丽,分享给更多未能亲临此地的人们。
这一次,他们停留的时间更久,讨论也更为深入。从碑文的书法艺术到历史背景,从当时的社会风貌到镌刻工艺,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古碑在他们眼中,不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而是一部立体的史书,一幅流动的画卷,一首无声的史诗。
当夕阳的余晖为古碑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二人才恋恋不舍地准备离去。回望那座静默的唐朝古碑,它依旧矗立在那里,却因他们的再次到来与深度探寻,而在他们心中变得更加鲜活与厚重。每一次的重逢,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的凝望,都能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这,便是唐朝古碑的魅力,也是历史的永恒魅力。
暮色四合,残阳如血,将石家庄市井的喧嚣染上了一层昏黄的滤镜。顾倾城拢了拢身上的素色旗袍,旗袍的开衩处隐约露出一截白皙的小腿,在微凉的晚风中,她微微蹙着眉,目光却如炬,望向眼前这座在暮色中更显巍峨与神秘的院落——王家大院。
身旁的陈晓阳,一身利落的中山装,风尘仆仆却难掩眼底的锐利。他深吸了一口带着煤烟和尘土气息的空气,低声道:“倾城,就是这儿了。比资料上看的,更有气势,也……更沉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拜师修炼下山请大家收藏:(m.20xs.org)拜师修炼下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